食品飲料行業作為民生核心消費品領域,正處于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關鍵期。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加快數字化發展”戰略及《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貫通”行動計劃(2024-2026年)》推動下,標識解析成行業轉型核心基建。但行業仍存痛點:僅33%企業實現MES與ERP協同,48%企業自動化覆蓋率不足30%(如北冰洋轉型前系統割裂、數據延遲超4小時);次品率8%-12%,質量追溯需3-5天;數字化營銷投入不足1.8%,品牌溢價弱等問題。
具體舉措
在此背景下,華信瑞德以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為底座,結合自主研發的Hi-Think系列工業軟件(含7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構建“技術架構+場景落地”雙輪驅動體系,實現全鏈路數字化管控。
1.在柔性化生產調度場景中,傳統飲料生產線面臨換型時間長(平均2小時)、成本高(約5000元/次)的痛點,難以響應“小批量、多品種”的市場需求。通過標識解析技術,將產品規格與工藝路線動態綁定,AGV小車掃碼配送定制化瓶胚、標簽,結合產線負荷數據調整排產節奏。最終換型時間縮至20分鐘,定制產品占比從5%提升至30%,訂單交付周期縮短40%,設備利用率提高15%,有效破解傳統生產的柔性不足問題。
2.在全流程質量追溯場景中,傳統質量追溯依賴人工記錄,數據缺失且更新滯后,問題產品召回范圍大。借助標識技術,在灌裝、貼標等關鍵節點部署掃碼終端,關聯物料、設備、工單標識碼形成電子批次記錄,質檢異常時可自動溯源根因,消費者掃碼也能查詢產品信息。質量追溯效率從小時級縮至秒級,問題產品召回范圍縮小80%,客戶投訴率下降35%,強化食品安全管控。
3.在預測性設備維護場景中,傳統定期巡檢易導致過度維護或維護不足,增加成本且易引發故障停機。通過標識關聯設備運行數據,生成健康指數,低于閾值自動觸發維護工單,還能優化備件庫存,維修人員用AR眼鏡掃碼可獲取設備資料。實施后設備綜合效率提高18%,維護成本降低25%,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40%,擺脫對人工巡檢的依賴。
案例成效
1. 降本增效成效顯著,經濟價值突出
通過標識解析技術落地,生產端實現柔性化升級,定制產品占比從5%提升至30%,訂單交付周期縮短40%,設備利用率提高15%;成本端優化顯著,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40%,庫存成本降低18%,年節約運營成本超2000萬元,物流成本下降12%;質量端管控強化,次品率下降8%-12%,質量追溯效率從“工作日級”縮至“秒級”,問題產品召回范圍縮小80%,客戶投訴率下降35%,實現“效率、成本、質量”三重突破。
2. 綠色安全雙達標,消費信任度攀升
在綠色生產領域,單位產品能耗下降12%,碳排放強度降低10%,成功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契合“雙碳”目標;安全生產層面,安全事故發生率下降60%,安全隱患排查效率提升50%,獲省級“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認證;同時,消費者可掃碼查詢產品溯源信息,食品安全透明度提升,疊加質量管控升級,進一步增強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助力品牌溢價能力提升。
3. 行業示范效應強,技術人才雙沉淀
作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創新應用試點,案例帶動上下游10余家企業接入標識體系,為食品飲料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可復制范本;技術層面,形成“標識解析+工業軟件”成熟方案,研發的“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基礎平臺和應用服務平臺V1.0”獲軟件著作權;人才培育方面,聯合行業協會培養100余名標識解析專業人才,填補行業人才缺口,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總結
食品飲料行業全鏈路貫通智能解決方案以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為技術底座,搭配配套工業軟件,精準破解行業數據孤島、質量追溯滯后、協同低效等核心痛點。方案構建覆蓋設備、物料、訂單、人員的四級標識編碼體系,落地柔性生產調度、全流程質量追溯、預測性設備維護等關鍵應用場景,實現多維度突破。經濟層面,助力年節約運營成本超2000萬元,訂單交付周期縮短40%,問題產品召回范圍縮小80%;綠色安全層面,推動單位產品能耗下降12%、碳排放強度降低10%,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與省級“安全生產標準化企業”;行業價值層面,成為國家級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創新應用試點,帶動10余家上下游主體接入標識體系。該方案為食品飲料行業提供可復制的“標識解析+工業軟件”轉型路徑,助力行業從規模驅動向質量效率雙驅動升級,為工業互聯網標識在消費品領域的貫通落地提供標桿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