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在蘇州舉辦的2025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指出,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量已突破6700億。據相關數據統計,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萬億,帶動經濟增長近3.5萬億,工業互聯網已拓展至49個國民經濟大類,實現了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了重要支撐。不過,在邁向更廣泛應用和更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政策推動下標識體系建設成果斐然
從2019年起,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規范的節點建設。2019年6月,《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導則》發布,明確了二級節點的建設模式與運營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工業互聯網標識管理辦法》于2021年6月1日正式施行,這是我國標識解析領域的首個行政規范性文件。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門聯合印發《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貫通”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的發展量化指標,包括服務企業突破50萬家,應用拓展至60個行業,累計注冊量突破6000億個,日均解析量達3億次以上,主動標識載體部署超過5000萬枚等。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推出相關推動標識解析應用落地的政策。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從無到有,逐步搭建起完整的架構。目前,由武漢、廣州、重慶、上海、北京5個國家頂級節點和南京、成都2個災備節點組成的“5+2”國家頂級節點已穩定運行,二級節點也在不斷增加。一個覆蓋全國、高效運轉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已經初步形成。
在2025工業互聯網大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指出,我國累計建設5G基站超過439萬個,標識注冊量突破6700億,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平臺超過240家,連接工業設備超過1億臺套,安全技術監測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平臺化設計、智能化生產、孵化延伸等新模式廣泛普及,有力促進企業的提質、降本、增效和創新,全國700家5G標桿工廠產能平均提升近20%,運營成本下降近15%。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涌現出智能分解、智能合約等典型應用場景,賦能、賦質、賦智作用日益凸顯。
現實挑戰,面臨成本高企、規范混亂、區域不平衡多重困難
盡管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在實際推進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挑戰。
當下,企業端對于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應用動力不足。一方面,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尚未充分認識到標識解析體系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價值。中小企業信息化投入有限,在面臨成本壓力時,對于引入標識解析體系往往持觀望態度。以電子行業為例,規模大、毛利率低,中小企業眾多,企業缺乏足夠資金和動力投入到標識解析體系的建設與應用中。另一方面,目前標識解析體系在企業內部的應用模式不夠清晰,未能為企業提供直觀、高效的應用體驗,導致企業難以看到實際效益,進一步降低了應用積極性。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面臨諸多經營壓力,對于這類需要前期較大投入且回報不明確的項目,參與積極性受到抑制。
同時,當前標識數據存在定義不規范的問題。一是企業內外部各環節標識不同,導致跨企業甚至跨環節的數據不統一,各自的數據不能互聯互通,形成信息孤島。不同供應商與制造商之間對于零部件的標識可能存在差異,使得在供應鏈協同過程中數據難以共享。極大限制了標識解析體系跨主體連接和數據共享的能力,無法充分發揮其在工業互聯網生態中促進互聯互通的核心價值。二是數據對外開放有限,因數據安全和利益考量,阻礙了標識數據的開放和統一。企業擔心數據開放會帶來安全風險以及自身利益受損,從而限制了標識數據在更大范圍內的流通與整合。
再者,雖然目前“5+2”國家標識解析體系覆蓋全國各省,但各省的建設和應用水平存在差異。經濟發達地區以及工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在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和應用方面相對領先,能夠更好地利用標識解析體系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而一些經濟相對落后或工業結構單一的地區,在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方面進展緩慢,應用場景也較為有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在全國范圍內的整體推廣與深化應用。
此外,在安全保障方面,隨著標識解析體系應用范圍的擴大,數據安全風險日益凸顯。標識數據包含大量企業核心信息,如產品設計、生產工藝、供應鏈信息等,一旦遭受攻擊或泄露,將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然而,目前針對標識解析體系的數據安全防護技術和管理機制還不夠完善,存在安全漏洞和隱患,如何確保標識數據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性,包括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和使用等環節,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未來發展,需多方發力共破難題
未來幾年,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按照《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貫通”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要求,到2026年,標識解析體系將在60個行業實現規模應用,骨干企業應用普及率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但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協同發力、加強建設。
政府應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完善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與推廣,統一標識編碼規則、解析流程等關鍵環節的標準,為不同主體間的互聯互通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在資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過專項補貼、稅收優惠等方式,降低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參與成本,縮短回報周期,提高企業積極性。隨著以大模型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要引導企業基于工業互聯網加速工業技術和經驗沉淀,對基礎大模型進行定制化訓練,形成一批工業領域的專用垂直大模型,加速其在工業互聯網平臺中的部署和應用。
企業自身要積極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參與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對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意義。“龍頭”企業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帶頭采用統一標準,加強與上下游企業的數據共享與協同創新。中小企業則可借助開放開源平臺,如降低使用標識解析技術的門檻,獲取定制化服務,逐步實現數字化轉型與升級。在安全防護方面,加大安全投入,采用先進的加密、認證等技術手段,建立健全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加強內部人員安全意識培訓,確保標識數據安全。
科研機構要持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克標識解析體系在標準化、互操作性、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技術難題,為體系的穩定運行和高效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特別要通過產學研合作,立足實際應用場景,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將新技術、新方法快速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不斷完善。
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在邁向更廣泛、更深入應用的征程中,需正視上述挑戰,通過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緊密協作,讓標識解析體系真正成為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賦能千行百業的強大動力,助力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邁向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