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中國移動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黃宇紅近日發表題為《面向低空智聯網的通感一體技術》的主題演講。

黃宇紅院長指出,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新興產業,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低空智聯網是推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基座。構建泛在“低空感知能力”能力意義重大,面向城市低空復雜環境,如何破解同時兼顧泛在、可信、低本難題,是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
針對該問題,中國移動提出了“共享、共創、共融”的解決思路,其中感知與通信蜂窩網絡共享是破解難題的基礎。探索感知能力與移動通信網“共頻譜、共設備、共站址、共運維”的“以通融感”新路徑,發揮“通信網絡的邊際效應”和“蜂窩組網規模效應”,形成通感一體技術體系,構筑城市低空泛在、可信、低本感知能力。
通信與感知源于兩套完全不同的技術體系,機理不同導致實現通感融合挑戰大、難度高。面向城市復雜環境低空探測,通感一體技術面臨“通信和感知資源嚴重沖突”、“環境復雜和天面受限雙重壓力”、“通感并重和成本控制的矛盾”三大核心挑戰。針對該挑戰,中國移動提出了由“共生一體化系統設計”、“網絡協作化信號處理體系”與“共享一體化硬件技術”等創新技術形成的5G-A通感一體技術體系,引領產業完成基站樣機開發,在多省完成低空經濟/監管、水域航道、海域監管、地空一體等多場景單站和組網試驗,驗證了通感一體技術路線的有效性。目前創新成果已在22個省份的現網應用,網絡規模超過700站,構建了我國在通感一體和低空泛在感知領域的領先優勢。
面向下一步發展建議,黃宇紅院長提出,低空智聯網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為進一步推廣、泛化,實現共創共融,后續仍需解決多項關鍵技術問題,有待圍繞技術、標準、產業等方面開展攻關,推進其成熟與應用,一是鼓勵產、學、研、用各界聯動,協同攻關核心科學問題,推動低空能力快速構建;二是構建完備的包含國標、行標、團標等低空智聯網標準體系,指引行業發展,同時建立覆蓋全鏈條的低空統一測評體系,為技術迭代與產業發展提供權威標尺;三是打造國家級、開放化的低空智聯網試驗裝置,實現技術試驗、應用示范、產業孵化全鏈條賦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