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2025年9月10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全球首項工業5G國際標準——IECPAS63595:2025《工業網絡5G通信技術通用要求》。這項由中國與德國聯合牽頭,匯聚美、法、日等多國專家智慧研制的標準,不僅填補了工業5G領域國際規范的空白,更標志著全球工業網絡發展邁入"有章可循"的新階段,為工業互聯網的規模化升級提供了關鍵支撐。
工業網絡作為工業互聯網的"神經中樞",承載著設備協同、數據傳輸、智能決策的核心使命。然而在這項標準出臺前,全球工業網絡領域始終面臨著技術適配與協同的雙重困境。
傳統工業通信體系早已難以承載智能制造的需求。有線以太網雖穩定卻成本高昂、靈活性缺失,在柔性生產線、礦山港口等復雜場景中部署受限;Wi-Fi、藍牙等傳統無線技術則存在時延高(通常超過50ms)、可靠性不足(低于99.9%)的短板,無法滿足實時控制、運動控制等核心生產需求。
當5G技術攜低時延、高可靠、廣連接的特性進入工業領域時,新的問題隨之產生:離散制造需毫秒級時延,流程工業求萬分之一的故障率,分布式場景要靈活擴展,差異化需求導致技術方案碎片化嚴重。
更關鍵的是,設備廠商、運營商、工業企業間因缺乏統一規范,陷入"設備不兼容、數據不通順、運維不協同"的僵局。跨國制造企業在全球布局中,往往需要適配不同地區的技術標準,大幅增加了部署成本。沒有統一標準的工業5G,就像用不同方言交流的工匠,難以共建一座精密的大廈。這種困境使得5G技術的工業價值始終未能充分釋放。
在此背景下,IECPAS63595:2025標準的誕生成為必然。作為全球首個聚焦工業場景的5G國際規范,它針對工業環境進行定制化優化,從根本上破解了技術適配難題。其核心價值,在于為全球工業網絡建立了一套可共享、可兼容的"通用語言",其技術規范覆蓋了工業5G應用的全生命周期與核心維度。
在這項國際標準的研制過程中,我國的核心引領作用清晰可見。作為聯合發起方,由丁露博士擔任項目負責人,全程主導關鍵技術方向的制定;儀綜所聯合中國移動、華為、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龍頭企業形成"產學研用"協同體,將國內豐富的工業5G實踐經驗轉化為國際標準內容。
這種引領地位源于深厚的技術積累。
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5G基站數量與用戶規模均居世界首位,為工業5G技術的測試與場景驗證提供了充足土壤。在3GPP等國際組織中,我國企業貢獻文稿超萬篇,主導了眾多標準項目,形成了從技術研發到產業應用的完整能力鏈條。當前,我國已在全球5G發展中成為"需求的制定者、關鍵技術的引領者、標準的主導者",這種實力在工業5G標準制定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此外,我國并未將標準制定變為"獨角戲",而是聯合德國等制造業強國與美、法、日等技術發達國家共同研制。這種開放協作的模式,既吸納了全球產業智慧,確保了標準的國際通用性,也通過輸出“中國方案”,推動全球工業5G產業鏈協同發展,彰顯了"互利共贏"的標準制定理念。
首項工業5G國際標準的發布,不僅是技術規范的成熟,更是全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里程碑。它終結了工業5G應用"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面,為工業互聯網構建了統一的技術底座。當工廠的“神經網絡”實現全面無線化、智能化,一個更具韌性、更高效、更以人為本的智能制造時代,正加速照進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