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為推動電子信息制造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實現工業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在《電子信息制造業2023—2024年穩增長行動方案》圓滿完成的基礎上,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電子信息制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為更好理解和落實《行動方案》,現就有關內容解讀如下。
印發新一輪《行動方案》的背景是什么?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25年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此前,《電子信息制造業2023—2024年穩增長行動方案》已實現高質量收官,政策引導作用充分發揮,超預期完成電子信息制造業主要增長目標。2024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為11.8%,高于工業增加值增速6個百分點;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占工業總營收比重超過15%,為穩定工業經濟乃至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總量大、產業鏈條長、涉及領域廣,推動電子信息制造業穩增長,既是有效應對國內外產業發展環境變化的有力舉措,也是鞏固工業經濟和國民經濟穩增長、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式。同時,電子信息行業技術創新快、更新周期短,產業政策制定出臺要跟上產業發展新形勢、新要求。
為切實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轉化為推動電子信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行動,落實部黨組統一工作要求,組織編制了新一輪《行動方案》,旨在分析內外部環境機遇與挑戰,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精準施策指導,持續鞏固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向好態勢,繼續發揮工業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作用。
出臺《行動方案》具有哪些重要意義?
電子信息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維護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關鍵領域。《行動方案》的出臺,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會議精神,應對產業發展內外挑戰,鞏固經濟增長支柱的重要舉措,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支撐工業經濟平穩增長。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體量大、產業鏈條長、帶動效應強,近年來持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發揮國民經濟增長的“壓艙石”和“倍增器”作用,體量與增速在制造業各門類中居于“雙排頭”。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業收入連續12年居41個工業大類第一,出口交貨值比重連續10年超過40%。推動電子信息制造業穩定增長,將進一步提振產業投資與消費信心,為工業經濟增長提供堅實支撐,助力構建更為穩固的經濟發展格局。
二是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不斷豐富優化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終端、計算、光伏等領域的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同時通過跨領域交叉融合,催生賦能智能機器人、腦機接口等新興產業。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信息技術領域占比為34.8%。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提升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有助于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和品牌影響力提升,更好應對外部環境不確定性。
三是賦能經濟社會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電子信息制造業是數字化轉型的“引領者”,截至2024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達到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級及以上的智能工廠普及率大于60%,高于全國制造業企業平均值12個百分點。同時,電子信息制造業也是千行百業智能化升級的“主引擎”,5G/6G、工業通信網關、北斗等電子信息產品提供了全鏈條設備保障和技術供給。持續強化電子信息制造業的賦能引領作用,完善新型基礎設施供給,強化技術支撐能力,有助于保障各行業產業升級,助力構建更高效的轉型發展格局。
《行動方案》明確了哪些核心發展目標?
《行動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把穩增長擺在首要位置,推動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根據我國2025年GDP、工業增加值預期增長5%的目標,考慮到產業發展面臨的內外部形勢及實際需要,制定以下工作目標。
一是整體規模目標。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鋰電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關領域后電子信息制造業年均營收增速達到5%以上。
二是發展質量目標。到2026年,預期實現營收規模和出口比例在41個工業大類中保持首位,5個省份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收過萬億元。
三是細分領域目標。服務器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電視機國內市場滲透率超過40%,個人計算機、手機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
《行動方案》提出哪些重點工作舉措?
《行動方案》聚焦優供給、擴需求、強創新3方面部署了16項任務。
一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推動電子整機高端化,提升產品供給水平;優化產業布局,改善產業結構;加強上下游對接,提升產業鏈協同水平;健全標準化工作機制,引領質量建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可持續創新。
二是促進國內外市場暢通經濟循環,深挖需求潛力。擴大新場景,挖掘大眾消費潛力;培育新業態,強化行業應用賦能;引導企業穩步走出去,深度嵌入國際體系;促進國際資源引進來,深化產業國際合作;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穩妥應對國際貿易壁壘。
三是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強化撬動作用;強化集成攻關,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加強基礎技術研究,搶占前沿領域高地;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深入推動數字化轉型,增強企業競爭力;強化人才資本支撐,夯實要素基礎。
《行動方案》將建立哪些保障機制?
《行動方案》發布后,為強化文件可操作性,工業和信息化部將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重點開展四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宣貫落實。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宣講培訓和政策解讀活動,定期評估各項舉措落實情況和實行效果。大力挖掘地方、協會商會、企業穩增長典型案例,總結提煉和推廣可借鑒的好經驗好做法,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
二是完善組織保障。壓實各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落實責任,結合各地實際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因地制宜發揮優勢。聚焦重點領域和問題成立專項工作組。發揮好行業組織作用,加強產教、產融、國際合作等要素支撐,推動人工智能、RISC-V、時空信息等重點領域協同創新。
三是強化運行調度。持續完善電子信息制造業運行調度機制,加強對重點地區、重要領域、主要企業運行情況的監測。每季度開展穩增長專題調研,組織召開行業發展形勢分析座談會,動態掌握行業發展趨勢,對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進行預警分析,做好政策儲備。
四是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用足用好現有各類資源,為企業發展紓困解難。政策方面,加強與其他行業的政策規劃、標準法規等統籌。隊伍建設方面,加大與相關部門、行業組織、重點企業、科研院所的工作合力。資金方面,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撬動作用,引領社會資本共同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