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2025年9月29日,美國將安世半導體列入實體清單;次日,荷蘭政府宣布對其進行接管。中方隨即啟動反制,直至11月19日,經多輪磋商,荷蘭暫停接管安世半導體并歸還控制權予聞泰科技。
短短四十余天的驚變,使這一跨國并購典范案件成為中國企業出海進程中的一次深刻警示。尤其技術密集、地緣敏感的高科技領域,“安世事件”凸顯當前海外經營環境的根本性變化,其風險啟示可概括為以下四方面。
一是國家安全概念泛化,政治風險趨于常態化。近年來,“國家安全”的界定范圍持續擴大,在半導體等關鍵科技領域尤為顯著。美國通過實體清單等工具不斷延伸制裁范圍,2024年將聞泰科技列入清單,2025年9月將限制擴展至其持股50%以上的子公司,因此安世半導體受到直接沖擊。荷蘭方面則以“保障供應鏈穩定”為由,啟動接管。此類以國家安全為名的干預,已超越傳統商業風險范疇,成為系統性挑戰。企業應在投資決策前開展多情景壓力測試,將資產凍結、許可中斷等極端情形納入預案,以提高體系韌性。
二是海外法律體系復雜,“隱性法規”成潛在隱患。西方國家在處理跨國經營爭議時,名義上強調司法正義!鞍彩朗录敝,荷蘭政府援引1952年制定的《貨物供應法》——一部從未啟用,卻具備效力的法案。中國企業出海常聚焦主流商事法律,容易落入沉睡、邊緣法規或特定條款的陷阱。法律大模型等技術的發展,有望為企業全面規避法律陷阱提供助力。
三是供應鏈安全從“效率優先”轉向“韌性優先”。安世半導體的業務模式曾是全球分工的典型代表,即歐洲負責晶圓制造、中國進行封裝測試。然而,地緣沖擊導致其供應鏈幾近斷裂。盡管生產逐步恢復,但下游客戶(如大眾汽車等企業)已開始尋求替代方案,這暴露出單純依賴效率優化的供應鏈在政治風險下的脆弱性。為此,企業需要積極推進供應鏈多元化,構建“本地+周邊+國際”三級供應體系,分散區域集中風險。同時,通過提高本地化采購比例,加強與“東道國”的利益綁定,才能在危機時爭取更有利的緩沖空間。
四是控制權不等于治理權,跨境治理需要落到實處。聞泰科技雖持有安世半導體100%股權,并在核心管理層設置“3+3”的中外配置,卻未能實現治理層面的有效掌控。2023年,三名外籍高管私下與荷蘭政府溝通,試圖通過治理結構調整將公司身份“去中國化”;2025年10月,荷蘭更以合規為
由提起訴訟,要求中方持股降至50%以下。這表明,企業出海不能僅依賴股權控制,必須建立具備文化包容性與制度透明度的治理架構,完善關鍵崗位的忠誠度管理與決策監督機制,從而在組織層面鞏固實際控制力。
“安世事件”揭示出中國企業出海所面臨的政治、法律、供應鏈與治理四重風險的疊加與升級。挑戰雖嚴峻,卻并不意味著全球化戰略的止步。相反,它推動企業從“走出去”轉向“走進去”——通過更深入的本土融合、更穩健的合規建設與更靈活的供應鏈設計,在風險中構建持續出海的堅實能力。
*本篇刊載于《通信世界》2025年11月25日*
第22期 總980期
原文標題:《安世驚變40天,中企出海亟須構筑安全防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