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當無人機掠過天府新區的城市街巷,精準捕捉城市治理的細微角落;當共享無人機在北川石椅村的茶園與景區上空盤旋,為游客帶來沉浸式體驗、為茶農賦能數字管理;當空中物流通道在德陽醫院間高效穿梭,為生命救援爭分奪秒;當巡護無人機守護著梓潼七曲山的千年古柏,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這些場景的背后,是中國移動四川公司(以下簡稱“四川移動”)深耕低空經濟賽道的不懈探索。四川移動積極落地實踐中國移動集團公司低空數智新基建的主導者、低空數智平臺提供者、低空數智應用使能者的定位,緊跟四川作為全國首個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省份的政策導向,以“1+1+N”能力體系為支撐,通過“四驅兩翼(網絡、平臺、終端、場景應用、AI、安全)”低空能力建設,在城市治理、文旅融合、農業賦能、醫療應急、森林防護等多個領域落地一系列標桿項目,讓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實景”,為巴蜀大地注入新質生產力的強勁動能。
截至2024年9月,四川已形成7800平方公里協同管理空域,構建起覆蓋環成都及貫通川南、川北的低空飛行網絡,包含7個固定空域和8條低空通道,飛行量累計達14.9萬架次,直接產值超1億元。四川移動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目前已簽約低空項目23個,簽約金額達7100萬,成功投資入股“綿陽科技城低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實現央企參股地方政府主導低空運營公司“0”的突破,更助力成都入圍全國15個低空示范城市領航城市、綿陽入圍啟航城市,用數智力量書寫著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四川答卷。
無人機“智察”助力城市治理
“以前巡查轄區內的違建、森林防火點,全靠工作人員徒步跑,一天下來覆蓋范圍有限,還容易遺漏隱患。現在有了無人機巡檢系統,坐在辦公室里就能實時監控,AI還能自動識別異常情況,效率提升太多了!”四川天府新區萬安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陶明指著“中移凌云”平臺上的實時畫面,向記者介紹道。

天府新區萬安街道轄區面積廣、街巷密集,加之部分區域山林覆蓋,傳統人工巡查不僅耗時耗力,還存在“看得見的地方到不了、到得了的地方看不全”的治理難題。四川移動打造的無人機城市巡檢項目,正推動這里的城市治理實現從傳統“人防”向現代“技防”的跨越式轉變。這一變革的背后,是四川移動整合5G/5G-A通感、算力網絡、高精度定位、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構建的“低空一張智聯網+一大低空平臺+N產品能力體系”——以自主研發的無人機機載專用通信終端“哈勃一號”為硬件支撐,以“中移凌云”平臺為核心中樞,讓無人機成為真正的城市治理“智能眼睛”。
“我們不僅為無人機進行了5G網聯改造,實現實時畫面高清回傳與數據存儲回放,更通過‘中移凌云’平臺的AI算法賦能,讓巡檢從‘被動記錄’變為‘主動識別’。”中國移動四川天府新區直管區分公司副總經理喬洋介紹,平臺搭載的AI算法已實現城市違建識別、森林防火智能檢測、重點場所人員聚集監測、占道經營預警等12類高頻場景的智能分析,識別準確率達95%以上。在萬安街道的日常治理中,無人機按照預設航線自主飛行,對轄區內的街巷、綠地、山林等區域進行全方位巡查,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系統會立即發出告警并推送包含定位、圖片、視頻的處置工單給管理部門,助力快速響應處置。
與此同時,四川移動自主研發的無人機監管智能化平臺,具備低空航空器軌跡顯示、高精度航跡對比、區域告警等多項前沿技術能力,可實現對轄區內無人機的“一網通管”,既保障了合法作業無人機的安全飛行,也有效防范了“黑飛”帶來的安全隱患,為無人機在應急救援、警用安防、環境測繪等領域的安全合規應用提供了堅實保障。
“從以前的‘腳底板巡查’到現在的‘云端智察’,不僅讓我們的工作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更實現了治理隱患的早發現、早處置。”陶明舉例說,此前某小區頂樓業主趁夜間偷偷搭建陽光房,無人機夜間巡檢時通過紅外成像技術快速捕捉到施工痕跡并自動識別標注,街道辦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介入處理,避免了違規建筑成型后拆除的資源浪費。喬洋補充道:“我們正以天府新區為試點,持續優化技術與場景的適配性,目前已實現巡查頻次從每周1次提升至每日2次,處置響應時間從平均2小時壓縮至30分鐘,未來將把這一模式復制推廣到更多區域,助力構建更高效、更智能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智享云端:文旅融合激活低空經濟新消費

“掃碼租用無人機只要9.9元/小時,選好’跟隨’模式,就能拍出自己和仙海湖、鮮花小鎮同框的空中大片,還能一鍵AI剪輯分享到朋友圈,太方便了!”在綿陽游仙仙海廣場,許多游客剛體驗完共享無人機服務,便忍不住向同行伙伴推薦。這一讓游客贊不絕口的服務,正是四川移動聯合綿陽科技城低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低空經濟創新應用。
作為四川移動低空經濟布局的核心成果之一,“低空智行”運營服務平臺打破了傳統低空服務的場景壁壘,采用國際領先的空地融合共網技術和立體動態移動通信覆蓋技術,參考電商模式將應用上架,創新實現“手機下單、一鍵起飛、一網通管”的服務模式,就像搭建了一個“空中大集市”,讓用戶輕松獲取多樣化低空服務。在綿陽游仙仙海旅游度假區,四川移動不僅帶來了便捷的共享無人機服務,更創新推出“云游”航拍新模式,讓低空文旅體驗更具吸引力。
“游客既可以現場掃碼自主操作無人機,享受個性化拍攝樂趣;也能異地通過‘低空智行’小程序下單,讓停靠在智能停機坪的無人機按預定航線飛行,空中俯瞰仙海大壩、濱湖棧道、鮮花小鎮等核心景點,拍攝完成后即可下載高清視頻留念。”中國移動四川綿陽游仙分公司副總經理唐子瀟介紹,為了保障飛行安全與體驗感,平臺已預設5條精品航拍航線,覆蓋景區核心景觀區域,同時通過5G-A通感一體技術實現無人機的精準定位與實時管控,飛行誤差不超過1米。
更值得一提的是,依托率先落地的5G-A基站和智能調度系統,這里的無人機實現了“一機多用”的降本增效奇跡。“白天是文旅航拍的‘空中攝影師’,夜間就變身湖面巡查的‘安全衛士’。”綿陽科技城低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向記者展示了無人機的場景切換能力,夜間飛行時,無人機通過高清攝像頭和紅外感知技術,實時監測湖面違釣、人員落水等異常情況,發現問題后及時回傳信息并聯動景區管理部門處置,為景區安全防護筑起立體屏障。數據顯示,該模式落地后,景區夜間巡查人力投入減少60%,異常情況發現率提升至90%以上,真正實現了“服務+管理”的雙重賦能。
而在北川石椅村的農產品交易中心,另一番低空文旅圖景同樣熱鬧。作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石椅村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羌寨文化、觀賞茶園風光,四川移動聯合科技城低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推出的共享無人機服務,恰好契合了游客的個性化拍攝需求。游客只需像租用充電寶一樣現場掃碼,即可輕松租用共享無人機進行自主操控拍攝,無人機提供“跟隨、環繞、漸遠、上升、降落”五種航拍模式,搭配10余種AI剪輯模板,可一鍵生成帶有背景音樂和特效的短視頻,方便游客快速分享至社交平臺。
“以前想拍茶園全景只能找專業攝影師,現在自己就能用無人機拍,操作簡單還劃算,發朋友圈收獲了好多點贊!”一位來自成都的游客這樣說。該項目自9月3日在石椅村、大熊貓公園、潼川古鎮試點以來,已服務超200人次,累計飛行80余小時,游客滿意度達98%,成為景區的“網紅打卡項目”。中國移動四川綿陽分公司集團客戶部副總經理、綿陽科技城低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銳表示:“我們希望通過技術輕量化、服務便捷化的方式,讓更多人感受到低空經濟的魅力,同時助力地方文旅產業轉型升級,讓‘云朵上的山寨’觸碰到‘硬科技’,目前正在規劃將共享無人機服務拓展至綿陽更多4A級以上景區。”
低空賦能打通民生服務保障新通道
低空經濟的價值,不僅在于豐富體驗,更在于解決民生痛點。從綿陽梓潼的千年古柏林到德陽的醫院院區之間,從北川的田間茶園到偏遠山區的醫療站點,四川移動正用低空技術搭建起一條條“民生服務線”,讓數智力量惠及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綿陽梓潼縣七曲山大廟,這片全國最大的純古柏林區擁有上萬株千年古柏,承載著珍貴的生態與文化價值,但傳統人工巡護面臨諸多難題。“七曲山景區面積大,古柏分布零散,部分區域山勢陡峭、道路稀少,以前靠我們徒步巡查,一天最多能覆蓋5平方公里,不僅耗時費力,偏遠區域還容易出現巡查盲區,遇到火情等緊急情況根本來不及響應。”梓潼縣公安局七曲山景區警務室民警張霖粟深有感觸地說。如今,隨著四川移動聯合梓潼縣公安局、西南科技大學打造的“潼域森防系統”投入使用,這一困境徹底改觀。
“該系統深度融合5G低空網聯無人機與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了‘感知—巡查—處置’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機制。”中國移動四川綿陽梓潼分公司副總經理趙松柏介紹,系統預設了12條森林巡防專用航線,覆蓋景區核心防護區域,森林巡防人員通過手機即可一鍵下單調用無人機,實現對無道路或人員難達區域的全方位、無死角巡飛。無人機搭載的熱成像技術能在2分鐘內發現異常溫度點,火情檢測準確率達98%,同時還能鎖定目標、拍照取證,遇到游客抽煙等火災隱患時,可通過喊話器及時勸導制止。
梓潼縣公安局演武派出所所長王偉補充道:“去年春節期間,景區游客量達5萬人次,無人機在人員管控、車輛疏導和森林防火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以往需要2小時才能完成的巡查區域,現在通過無人機僅需30分鐘即可全面覆蓋,單次巡查成本從400元大幅降低至50元,效率提升了90%。”數據顯示,該系統投入使用以來,七曲山景區未發生一起森林火災,違規野外用火行為同比下降85%,有效守護了千年古柏的安全。
而在德陽,低空經濟正為醫療服務按下“加速鍵”。“以前靠陸路運輸檢驗樣本,受交通擁堵影響,從婦女兒童醫院院區到旌湖院區的標本配送時間需要15分鐘,一天只能安排2個班次,遇到緊急情況根本來不及;現在無人機配送全程僅需9分鐘,每天能飛5個班次,上午7點半就開始工作,大大縮短了檢測周轉時間,為患者救治爭取了寶貴時間。”德陽市人民醫院醫工信息部謝賢凱介紹道。

這套低空醫療物流系統由四川移動德陽分公司與醫院聯合打造,以無人機為核心運力,依托低空醫療智能管控平臺,整合智能機艙、5G網絡、高精度定位等基礎設施,在旌湖院區、旌南院區、婦女兒童醫院院區及市血站之間搭建起專用空中通道,專門轉運檢驗樣本、緊急藥物等醫療物資。中國移動四川德陽分公司項目經理孔昶表示:“我們選用的無人機升限110米,飛行速度60公里/小時,載重接近4公斤,可容納200個真空采血管,機身配備了智能溫控系統,能保障樣本在運輸過程中處于2-8℃的恒溫環境,且能自動避開建筑物和障礙物,不受天氣和路況影響。”
更重要的是,系統實現了全流程可追溯,通過“低空智行”平臺可實時監控運輸路徑、飛行狀態與物資狀態,每一次配送都有完整的電子臺賬,為醫療物資安全高效轉運提供了堅實保障。截至目前,該系統已累計飛行3200余個班次,飛行里程達2萬公里,安全轉運檢驗樣本1.2萬余件、緊急藥物300余批次,下一步還將引進載重10公斤、航程25-35公里的中型無人機,拓展更遠距離的醫聯體單位轉運服務,讓低空醫療通道覆蓋更多偏遠區域。
與此同時,在北川石椅村的苔子茶園里,低空技術正為傳統農業插上“數字翅膀”。四川移動聯合當地政府打造的“苔子茶數字管理平臺”,將多光譜無人機與云計算、物聯感知、AI識別技術深度融合,讓傳統茶園煥發科技活力。“以前種茶全靠經驗,施肥、打藥全憑感覺,遇到病蟲害還得挨棵樹排查,又累又不準;現在有了無人機‘問診’,數據說了算,省心多了!”當地茶農如是說。
茶農通過“低空智行”平臺一鍵下單,即可預約多光譜無人機巡飛服務。無人機按照預設航線對茶園開展周期性巡飛,拍攝的影像實時導入智能分析平臺,系統通過解析葉片光譜數據,能精準識別茶樹生長狀況、病蟲害類型、雜草分布及倒伏情況,生成包含施肥建議、病蟲害防治方案的可視化報告,推送給茶農參考。
低空之上,大有可為;民生之間,大有作為。從城市治理的智能升級到文旅產業的創新賦能,從生態防護的精準高效到醫療服務的加速提質,從農業生產的降本增效到鄉村振興的全面賦能,四川移動正以技術為翼、以場景為基,持續拓展低空經濟的應用邊界。未來,四川移動將繼續深化“1+1+N”能力體系建設,加快“四驅兩翼”低空能力布局,開放平臺資源、匯聚產業合力,讓低空經濟在巴蜀大地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數智動能,在新時代的“蜀道”上書寫通信央企的創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