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如何讓網絡覆蓋、算力底座、場景資源的先天優勢變成真金白銀,才是新掌門們AI敘事的核心要義。
對于三大運營商來講,2025年不是個“豐年”,新近的財報數據顯示,三大運營商的營收增速均低于5%,中國移動還出現了六年來首次收入下滑的情形。在基礎業務觸頂、新興業務待破的關鍵節點,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相繼完成董事長換屆。如今幾家運營商都在用“AI”敘事,但能否以AI重構增長邏輯,實現從“管道服務商”向“AI基礎底座供應商”的跨越,新領導這個轉型接力棒接得并不輕松。
2025年最新財報數據揭示了運營商的三重經營困局。從增長質效看,行業規模斷層明顯但增速普遍承壓:中國移動前三季度營收7947億元,凈利潤增速僅4.0%,低于中國聯通的5.1%和中國電信的5.0%;中國移動ARPU降至48元,較二季度下降1.5元,個人市場“天花板”效應凸顯,“增量不增收”問題持續。從業務結構看,數字化轉型雖見成效但盈利待考:中國電信天翼云收入達573億元,聯通云收入為529億元,但數字化收入占比仍不足35%,且部分戰新業務依賴政策驅動,市場化變現能力有待檢驗。從資源配置看,資本開支收縮與算力投入剛需形成矛盾:三大運營商全年資本開支合計同比下降超10%,但算力投資逆勢加碼,中國移動算力投資達373億元,占總開支的24.7%,如何在“保基本運營”與“謀長遠轉型”間平衡成為難題。
新董事長履職恰逢行業轉型步入深水區,面臨差異化挑戰。陳忠岳調任中國移動董事長,須破解行業龍頭的“提質難題”:既要遏制中國移動ARPU下滑趨勢,鞏固10.09億移動用戶的規模優勢,又要激活AI與云業務的增長潛能——移動云75%的增量收入來自AI,如何將技術優勢轉化為持續盈利動能,打破組織架構龐大帶來的創新慣性,是其核心考題。跨界掌舵中國聯通的董昕,則肩負“突圍使命”:需要放大28%的算力投資增速優勢,依托上海、呼和浩特等萬卡智算中心,在智算規模上縮小與行業頭部企業的差距;深化與中國電信的共建共享,將算網融合能力轉化為政務、醫療等領域的差異化競爭力;同時落實年化OPEX節省10億元的目標,通過組織優化彌補盈利規模不足的短板。兩位新掌門的共同挑戰,是如何讓AI從“技術概念”落地為“業務原生能力”,在穩增長與長周期轉型間找到平衡點。
現在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AI上,期待它能成為解開困局的關鍵鑰匙。雖然各大運營商已在實踐中展現AI破局潛力,比如用AI來“管”網,優化流程,降本增效;用AI開辟增長新曲線,創造營收價值;用AI賦能千行百業,打造生態應用。但問題是AI破局不能停留在紙面上,數字下的EFLOPS、AI算力租賃、行業大模型共建,無法抵消業界對“算力變現深度不足”“場景融合不充分”的質疑。如何讓網絡覆蓋、算力底座、場景資源的先天優勢變成真金白銀,才是新掌門們AI敘事的核心要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