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工信部印發《高標準數字園區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園區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明確路徑指引。
從政策脈絡來看,其出臺背景涵蓋三重邏輯:一是國家戰略的持續深化,《“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等文件已明確園區數字化的核心地位,此次《指南》進一步細化落地路徑;二是現實需求的迫切回應,當前,我國園區數字化轉型整體仍處于探索階段,各類園區對于推進數字化轉型存在標準不統一、路徑不清晰等問題。部分園區仍停留在“硬件堆砌”階段,亟需系統性指引;三是區域實踐的經驗沉淀,廣東、安徽、湖南等省份出臺政策積極推進,湖南更是推出最高300萬元的財政補貼政策,為全國性指南提供了實踐基礎。
《指南》明確提出“到2027年建成200個左右高標準數字園區”的目標,核心指向解決兩大矛盾:一是園區數字化供給與企業轉型需求的錯配,二是數字技術與產業發展的融合不深。這一政策的落地,標志著我國產業園區數字化建設進入標準化、規模化推進的新階段,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四高”標準構筑轉型框架
《指南》以“四高”為核心標準,構建了可量化、可操作的建設體系:
一是產業數字化水平高。工業互聯網應用覆蓋園區全部行業,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率達100%。
二是專業服務品質高。在生產、生活、政務等方面提供高質量的數字化公共服務,園區數字化生產性服務應用覆蓋規上工業企業比例達100%。
三是運營管理效率高。建成覆蓋園區資產管理、經濟運行監測、綠色低碳發展、安全應急管控等主要環節的數字化運營管理系統,園區運營管理效率顯著提升。
四是基礎設施能級高。數字基礎設施支撐作用顯著增強,雙千兆網絡覆蓋率達100%,算力基礎設施實現有效部署和應用,數據開放共享、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
這些指標形成了“硬件筑基、產業賦能、服務提質、管理增效”的閉環,避免了數字化轉型的形式化。
四大維度13項任務構筑實施路徑
圍繞“四高”標準,《指南》系統提出了4方面13項建設任務,確保目標順利實現。
在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指南》要求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桿,開展鏈式數字化改造,強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
特別強調支持龍頭企業實施供應鏈協同數字化改造,面向上下游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共享技術能力。
在加強園區數字化服務方面,《指南》提出拓展數字化生產性服務,升級數字化生活性服務,優化數字化政務服務。
從生產、生活到政務,全方位提升園區服務品質。
在完善園區數字化管理方面,《指南》涵蓋資產數字化管理、經濟運行監測、綠色低碳管理、安全應急管理等四大環節。
尤其是在綠色低碳領域,要求依托數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等載體,開展能耗動態監測與優化。
在夯實數字化支撐能力方面,《指南》要求健全數字化基礎設施,構筑數據開發利用平臺,提升數字化安全保障水平。提出探索建設可信數據空間,破除多主體數據共享共用信任壁壘。
產業影響:重構園區生態與轉型路徑
《指南》的實施將從產業生態、企業轉型、區域經濟三個維度產生深遠影響:
對產業升級而言,高標準數字園區推動形成“鏈主引領、中小協同”的發展格局。龍頭企業通過開放供應鏈數據和應用場景,帶動上下游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同時,數字技術與綠色低碳的深度融合,將加速園區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通過能碳數字化管理中心實現能耗動態優化。
對企業轉型而言,園區提供的“普惠性”數字化服務降低了轉型門檻。中小企業無需單獨投入昂貴的系統建設成本,即可通過園區共享平臺獲得云服務、數據分析、融資對接等支持。
對區域經濟而言,數字園區成為招商引資的“新名片”。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高效的政務服務、協同的產業生態,吸引了更多高新技術企業集聚,形成“政策引導—企業參與—生態完善”的良性循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指南》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園區數字化轉型進入“標準化、系統化、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盡管落地過程中可能面臨技術協同、人才短缺、數據治理等挑戰,但隨著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市場主體的積極參與、技術創新的不斷突破,數字園區將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企業應把握政策機遇,依托園區生態加快數字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