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工業遺產是工業文明的歷史見證,是工業文化的載體,也是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全國各地許多舊廠房變身為新型文化空間,工業區變成文化新地標。
12月24日,在北京舉辦的第三屆國家工業遺產大會上,業內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激發工業遺產的活力。
老舊工廠變文化地標
工業遺產如何有效利用?因地制宜,建工業博物館是目前主流的選擇之一。截至2022年,全國范圍內共有700余家工業博物館,從地域分布看,這些博物館主要集中在工業較為發達地區以及老工業基地,成為展示城市工業文化的重要窗口。
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方案提出要完善工業博物館體系,鼓勵設立省市工業博物館,推動建設分行業、分區域工業博物館體系等,為工業博物館研究、建設指明了方向。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黨委書記、主任譚平認為,工業博物館要做好工業文化遺產保護宣傳的“揚聲器”、價值挖掘的“盾構機”、活化利用的“中央處理器”,加強工業文化遺產價值傳播,積極舉辦各類文物主題展覽,利用自身學術資源優勢加強工業史研究和工業文化研究,系統開展工業遺產的價值挖掘,打造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工業旅游線路。
北京市產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朋表示:“我們積極支持企業對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工業遺產進行原真性保護,改造為國家級或市級的特色主題博物館。比如,東直門的自來水廠被改造為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正陽門的火車站被改造成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館),這些工業遺產舊貌換新顏,為公眾提供文化休閑好去處。”據李朋介紹,目前北京有工業主題類的博物館76家。
盤活用好工業遺產資源,還可以將其改造為集文化、藝術、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工業文化產業園區、特色街區,為市民提供文化旅游消費的新選擇。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盧全國介紹,貴州在長征電器十二廠原址基礎上打造了集三線建設遺產保護、文化休閑旅游、文化藝術交流為一體的遵義1964文化創意園;依托原貴州省生物藥品廠,打造了貴陽1958文化創意園;利用萬山汞礦的遺產資源,打造了4A級景區朱砂古鎮,均取得亮眼的文旅成績單。
北京首鋼園區和798-751園區是工業遺產資源整體轉型的成功案例。如今,首鋼園區已成為北京文創產業的新地標;798-751園區成為引領全國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先鋒標桿,每年舉辦約4000場文化藝術活動、行業論壇,前來打卡的中外游客達1100萬人次,藝術創意為廢棄廠區注入新的活力。
社會力量活化工業遺產
政府主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也是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重要形式。企業、機構乃至個人的加入,為工業遺產注入了新動能。
廣州電業局舊址(華安樓)如今已改造成華南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強的電力綜合展館,今年還入選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第六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黨委書記李銳分享了他們的經驗:“我們發揮央企帶動作用,攜手社會各界共同守護工業遺產。”他介紹,南方電網廣東廣州供電局體系化開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四個一”專項行動,即一個專題講座、一個專題展覽,一次主題研討和一系列口述歷史紀錄片,以此分享和傳播工業遺產保護經驗,帶動更多企業參與到工業遺產保護的行動中來。
四川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認為:“在打造文旅項目時,不妨合理利用老建筑、老廠房。”重慶建川博物館便是閑置的防空洞“涅槃重生”的成功案例。該片區前身是清末張之洞創辦的漢陽兵工廠西遷舊址,抗戰時期是國民政府兵工署第一兵工廠所在地,現存防空洞50余個,2013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重慶建川博物館便是利用其中的24個防空洞,打造了由兵工署第一工廠舊址博物館等11個主題展館組成的新地標,整個博物館宛如一座“抗戰兵器庫”,已經成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內,兵工廠工人躲避日軍空襲、在生產洞內生產兵器的場景讓觀眾瞬間穿越到那個英勇抗日的年代。
工業遺產見證了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和成就,蘊藏著中國人民的卓越智慧和珍貴記憶。大會上嘉賓們一致認為,應探索工業遺產的多元化有效利用路徑,因地制宜發展工業博物館、工業旅游、工業文化研學等新業態,讓工業遺產“潮”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