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狂風卷著沙礫拍打著戈壁灘,嶙峋的怪石在烈日下扭曲著影子。這里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生命禁區”的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馬鬃山蘇木,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如今,在這片1.7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智能手機的提示音正在打破千年的寂靜。
從駝隊到直播間
那順的直播間就設在自家羊圈旁。他舉著手機,向千里之外的買家展示戈壁灘上奔跑的駱駝。“老鐵們看看這駱駝多壯實,”他對著鏡頭笑道,“下單后三天就能發貨。”

就在幾年前,這樣的場景還難以想象。那時他需要騎著摩托車顛簸兩小時到旗里,只為繳納幾十元話費。“沙塵暴來了都不敢出門,”那順回憶道,“現在中國移動的流動服務車直接開到家門口。”
如今,他的交易大多在指尖完成。通過短視頻平臺,戈壁灘的畜牧產品正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
便簽里的溫情
78歲的張奶奶獨自住在牧區,她的智能手機殼里珍藏著一張泛黃的便簽。上面工整地寫著視頻通話的步驟:“第一步點綠色,第二步點孫子頭像……”
“小孫怕我記不住,特意寫的。”老人邊說邊熟練地操作著。屏幕亮起,遠在呼和浩特的孫子笑臉綻放:“奶奶,我下個月就回去看您!”
工作人員小孫的摩托車每月都會如期而至。從線上掛號到防詐騙知識,這些年輕人用最樸素的方式,為獨居老人架起通往數字世界的橋梁。
鐵塔立戈壁
在馬鬃山建設通信基站,是一場與自然的艱苦對話。2006年,中國移動在這里建設了第一座2G基站,直到2024年春天,5G信號終于抵達這片土地。

十八年間,這里七座基站相繼矗立。村民們記得每個基站的誕生:設備需要特種車輛運輸,混凝土要在極端天氣下凝固,一場沙暴就可能讓數日辛苦歸零。但正是這些鐵塔,讓散居的牧民聽到了世界的心跳。
新牧區時光
隨著信號覆蓋的擴大,牧民的生活節奏也在改變。邊境派出所所長寶音納觀察到:“以前孩子們寒暑假都不愿回牧區,說這里太無聊。現在抱著手機和同學視頻,炫耀自家駱駝都不肯放手。”
在寶音納所在的邊境派出所,通信盲區曾是巡邏防控的短板。“過去邊境線太長,很多地方難以實時覆蓋。”他解釋道。通信網絡的完善,使得搭建“巡邊平臺”成為可能。如今,每一格穩定的信號,都像一座無形的“電子界碑”,清晰地標記并守護著國家的邊境線。
夜幕降臨,戈壁灘上繁星點點。那順結束直播,查看手機上的訂單;張奶奶通過視頻和孫子道晚安。基站的紅燈在夜色中閃爍,這些穿越風沙的信號,不僅連通了山外的世界,更在牧民心中點亮了通往未來的燈塔。在這片曾經與世隔絕的土地上,胡楊林依舊在干旱中頑強生長,而比胡楊更堅韌的,是那些正在破土而出的數字新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