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當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的使命不僅是“建基站、架鐵塔”,更是要成為技術創新的“策源地”、產業融合的“連接器”、民生服務的“支撐者”。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央企的科技創新標定了前進航向。在這場關乎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布局中,中國鐵塔作為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國家隊”與“主力軍”,正以鐵塔為基、創新為魂,將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轉化為深耕科技攻關、賦能千行百業的生動實踐,在數字中國建設的征程上書寫屬于通信人的創新答卷。
本期《通信世界》特別策劃了“中國鐵塔專刊”,系統呈現中國鐵塔在技術攻堅、場景落地、生態構建中的突破性成果,也期望以中國鐵塔這份“創新答卷”為鏡,為通信行業乃至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實踐路徑。
在“技術前沿”板塊,我們聚焦核心場景的技術突破:從鄭州科創中心研發的寬頻隧道新型天線,到上海鐵塔完成地鐵隧道5G覆蓋參數測試;從浙江鐵塔電解除銹技術攻克鐵塔底部狹小空間運維難題,到河南鐵塔單纜MIMO技術打破“纜數決定流數”局限……這些技術成果,無一不是從行業痛點出發,以“小切口”實現“大突破”,生動詮釋了二十屆四中全會“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要求。
在“產業實踐”板塊,我們更關注技術如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鐵塔視聯森林智保系統的高效應用,共享微型直放站如何破解全國300萬部電梯信號覆蓋難題,“一碼到底”如何讓資產數字化管理體系增值降本,兩輪電動車換電平臺如何實現節能減排……這些案例印證了一個真理——最好的創新,永遠生長在產業需求的土壤里。
從這些創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國鐵塔的科技創新有三個“難得之處”,恰與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高度契合。
其一,難得在“問題導向的精準創新”。不同于追求“炫技式”突破,鐵塔的創新始終直擊行業最痛處:多運營商共享場景的干擾問題、存量基礎設施改造的成本難題、跨行業賦能的技術適配瓶頸……這種“不回避問題、不空談技術”的務實態度,正是通信行業落實“科技自立自強”的核心要義。
其二,難得在“生態協同的開放創新”。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而中國鐵塔的創新從不是“單打獨斗”:在分布式虛擬電廠領域,聯合產業鏈企業挖掘基站備用電池調控潛力,構建“電網—基站—用戶”共贏模式;在AI算法研發上,搭建“內部核心團隊+外部專業外包”協同體系,形成43種商用算法并推動行業標準制定;更通過“數字塔”戰略,將210萬個站址資源開放給環保、林草、交通等領域,帶動上下游產業升級。這種“以自身創新為支點,撬動全產業鏈價值”的模式,為通信企業如何融入數字經濟生態提供了范本。
其三,難得在“民生為本的溫度創新”。科技的終極價值,在于讓普通人的生活更美好。從解決“充電難、充電險”的換電網絡,到保障偏遠地區通信的應急基站,再到守護長江禁漁的智慧監控系統,中國鐵塔的創新始終貼著民生需求走。這正是對二十屆四中全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生動踐行。
當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的使命不僅是“建基站、架鐵塔”,更是要成為技術創新的“策源地”、產業融合的“連接器”、民生服務的“支撐者”。本期專刊記錄的,不僅是中國鐵塔的創新成果,更是通信行業如何以實干響應國家戰略的思考。
*本篇刊載于《通信世界》2025年11月10日*
第21期 總97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