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深耕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實踐者,我們清醒地認識到:AGI時代的到來既是必然趨勢,也伴隨著必須跨越的技術鴻溝。
從AI到AGI,仍需攻克三大核心挑戰
諾貝爾獎近年頻繁授予AI領域研究者的事實,印證了這項技術對科學革命的推動作用。但是隨著AI技術的深度應用,與AI三要素——算力、數據、算法息息相關的一系列痛點也隨之而來,將AI工具真正提升為具備自主決策能力的AGI系統,仍需攻克三大核心挑戰。
首當其沖的是算力效率瓶頸。當前企業既面臨基礎算力不足的困境,又需解決模型訓練與業務推理的協同難題。我們在實踐中發現,單一算力架構已無法滿足多樣化場景需求,必須通過CPU/GPU多元算力池化、服務器內外標準化聯接等技術手段,構建可動態調度的智能算力集群,高效地調度算力和優化資源配置。
數據正成為制約大模型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方面,AI大模型的發展需要愈發強大的數據治理能力,來保證高質量數據的獲取和管理,以滿足大模型高效訓練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數據規模的急劇增長,也使得數據治理的難度大大增加。此外,數據的質量又進一步影響到算法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加之現實問題的復雜性、各領域數據的差異性等,都要求企業對算法進行迭代與提升,在特定應用場景中選擇最合適的算法,能夠實時處理數據并做出快速反應。
能耗治理是常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環節。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數據,全球數據中心消耗的電力超過250TWh,約占全球電力需求的1%,占全球碳排放的0.3%。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8%。因此,如何構建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實現更高效、更智能的能耗治理,提高數據中心的整體能效,事關AI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前瞻性布局,加速走向AGI時代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AGI時代的到來仍充滿無限機遇。現在我們能夠看到openAI推出的新模型已經出現了慢思考、推理的過程,加上腦科學、神經科學的進展,所以我相信AI會越來越接近人類。
AGI一旦實現,則將會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模式,助力社會各個層面的創新與發展。面對未來的信心,不僅來自我們對技術進步的深刻理解,也在指導新華三的前瞻技術布局。
面向智算場景對現有基礎設施的新需求,我們提出"算力×聯接"的核心理念,旨在通過多元化算力和標準化聯接的深度融合,打造更為強大的算力基礎設施。這種技術路徑既包含將AI技術全面融入產品的NAI智原生能力,也涵蓋多元異構算力基礎設施的可進化能力,通過計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深層融合和調優,讓算力得以更靈活、高效地調度和釋放。
在算力方面,提供CPU和GPU多元化選擇,滿足市場與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并加強供應鏈的供給保障;而在聯接層面,積極推動聯接標準化,通過服務器內、外部GPU聯接標準化,實現異構GPU的智算集群,降低算力部署和應用的成本。
要滿足百行百業在不同AI應用場景下的不同算力需求,既需要計算側的互聯,也需要網絡側的互聯,讓不同的算力資源實現池化,再加以科學調度和管理,打造智算集群從而帶來智算效率的大幅提升。
傲飛算力平臺便是這一理念下的重要產物之一。作為智能調度平臺,它不僅支持萬卡集群的通用算力、智能算力統一調度,還能夠根據不同的智算場景和規模為客戶提供算力服務,為AI技術的大規模商用提供資源支撐。
除了算力層面,在數據、能耗等方面,新華三持續推出行業領先的解決方案并不斷迭代。在解決數據治理問題上,綠洲大模型數據治理平臺能夠通過異常清洗、過濾、去重、去隱私、語料增強、多維評估等流程將原始數據轉化為訓練數據,并對結構化數據、文本、圖片、音視頻等多模態數據進行高效管理,覆蓋AI數據應用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致力于持續突破散熱技術邊界,為提升散熱系統能效、降低智算中心PUE,新華三已經實現并加速迭代覆蓋冷板式和浸沒式兩大技術路線的全棧液冷解決方案。
因此在新華三的布局中,不管是算力的釋放、數據的治理,還是能耗的優化,這些過程都離不開AI的深度賦能。AI具有指數級的放大能力,我們提出“×AI”,也就是在基礎架構升級中全面引入AI之力,大幅提升各項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應用體驗,從而使基礎架構在AI等新型業務負載中獲得更加優異的表現。“×AI”能夠讓所有業務收益倍增,產生更大的化學反應,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特性的疊加。
需要強調的是,AGI時代的到來絕非單一企業的技術競賽。對于企業而言,面向AGI時代的轉型絕非單純的技術變革,更是一種思維上的革新。培養新的生態思維是大勢所趨。尤其是在通往AGI時代的道路上,新問題層出不窮,只有多方聯手,做好生態建設,才能推動整個產業的共同繁榮。
而從這種生態思維出發,新華三也在持續致力于建立一個包容不同伙伴類型、倡導多樣性、開放性的良性生態系統,在此之上攜手合作伙伴聯合創新,深化AI技術的行業應用,共同孵化越來越多的融合解決方案,推動百行百業實現智能化轉型。這種生態協作模式證明,只有通過產業鏈協同創新,才能有效解決算法適配、場景落地等共性問題。
站在技術演進的前沿,我們堅信AGI時代即將到來。但通向AGI的道路需要全行業建立理性認知:既要保持對技術潛力的信心,又要對現實挑戰保持清醒。唯有持續攻克核心技術瓶頸、構建開放協作生態,才能將AGI的宏偉暢想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