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為落實中央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決策部署,完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實體經濟轉型,與產業界各方攜手推動工業互聯網及其平臺體系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創新,培植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旗下工聯網聯合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共同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系列訪談”。
第三期訪談嘉賓:
重慶忽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 鞏書凱
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與應用,工業互聯網在物聯網、AI、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加持下,不斷助力智慧、創新、融合、高效的工業經濟發展,已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良方”。
工業互聯網是什么,發展工業互聯網有什么意義?當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現狀又是如何?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工聯網記者采訪了重慶忽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CEO鞏書凱。
工業互聯網賦能工業形成強大“生命體”
作為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工業互聯網為工業乃至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關鍵路徑。鞏書凱形象得將工業互聯網比喻成一個“生命體”,他講道,傳統工廠中各個節點是獨立的,沒有網絡,它就是孤島,是“死”的。但隨著傳感器等數據采集技術的升級,網絡像血管和神經一樣幫助無數孤立節點進行數據交換和共享。如此一來,所有節點形成一個系統,一個更強大和完整的“生命體”,這就是工業互聯網。
放眼當下,處于后疫情時代的全球工業市場正面臨著一場艱難的恢復之路。近年來,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下行壓力。在這場前所未有的漫長危機之下,一些頭部制造業企業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提前布局數字化轉型,為企業也帶來了“意外”的機遇。談到這份“意外”,鞏書凱表示:“在我看來,其實這并非‘意外’,實施工業互聯網的最終價值就是通過數字化生產與數字化管理達到價值鏈重塑,提升產業融合創新水平,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和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疫情的出現是始料未及的,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卻是有跡可循。自2012年GE公司提出工業互聯網這一概念之后,許多國家和企業便紛紛入場,積極地投入到這片前景廣闊的“藍海”中。談及工業互聯網現階段的發展狀況,鞏書凱認為,目前工業互聯網依舊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在各個產業中的滲透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從工業互聯網概念提出至今,行業整體已經走過萌芽期與探索期,工業互聯網的概念與價值逐漸深入人心,頭部企業也已經形成自己的標桿案例并對行業賦能,有些還在部分行業形成標準化的產品及解決方案,早早地進入市場推廣期。
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是一場持久戰
中國作為全球工業增加值最高、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制造大國,非常重視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尤其在政府大力推動“新基建”的前提之下,工業互聯網更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方向。我國的工業互聯網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效,但同樣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鞏書凱從技術本身的發展與實際應用、產業自身數字化基礎與實際需求、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對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面臨的挑戰進行了總結。
一是技術挑戰。目前,我國在諸如高端零部件、工業設計軟件、工業控制系統等工業核心技術方面與工業強國存在著明顯差距,容易出現“卡脖子”問題。同時,還存在工業數據采集能力薄弱,設備聯網難、數據應用難、建模分析難等問題,各種工業系統相互分離,不具備互操作性;
二是產業協同挑戰。由于不同產業之間信息化基礎不同,部分行業又采用私有化協議,導致系統封閉程度較高、與外部網絡的互聯互通性差,同時也有行業由于本身保密程度較高,也較難采用第三方系統,無法納入工業互聯網框架。此外,由于工業互聯網產業鏈上下游環節復雜,功能界定及分工尚未完全明晰,一些重要的環節尚未完全發展,企業間存在競合關系。單個企業也存在“孤島式”數字化轉型問題,難以發揮工業互聯網規模效應;
三是創新模式挑戰。工業互聯網盈利模式還未完全明晰,目前,專業服務、功能訂閱、金融服務、應用分成、平臺銷售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主要的商業模式,但由于工業互聯網的建設前期投入大,尚未達到大規模盈利階段。此外,盡管工業互聯網已經實現了預測性維護、設備管理、C2M定制等應用模式,但業務與應用模式的創新決定了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速度,中國工業互聯網創新模式仍有待加強。
工業互聯網先行者-忽米網
忽米網作為工業互聯網先行者,針對傳統制造業信息孤島、資源缺乏等行業痛點現象,構建平臺+數據+應用“三位一體”企業數字化轉型賦能模型,以平臺是核心、數據是基礎、應用是關鍵三個層次持續助力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鞏書凱介紹道,目前,忽米工業互聯網平臺已連接工業設備近百萬臺,沉淀近4000個工業模型,匯聚9500多個工業APP,注冊開發者數量近30萬,忽米標識解析注冊量已突破14億,位列全國前十,在標識解析、數字孿生、5G邊緣計算等多個應用技術領域躋身全國前列,深度參與國家工業互聯網多項核心技術標準及標準化白皮書制定,獲得技術專利軟著百余項,自主研發的5G邊緣計算器、數字孿生等軟硬件在汽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行業數萬家企業中被廣泛應用。
忽米網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于多個行業。在汽車制造行業,忽米網為小鵬汽車搭建了汽車多域測試工業互聯網平臺,為長安汽車搭建了“長安百科”知識圖譜;在食品加工行業,為貴州茅臺集團搭建了能源計量及智能化監測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家電行業,為安徽康佳電子打造家電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在減震器行業,為小康控股旗下渝安減震打造減震器行業5G+工業互聯網平臺;在醫藥行業,為植恩生物構建醫藥行業數字底座;在軍用行業,助力川慶科技實現精益生產管理,打造示范標桿;在礦山設備行業,賦能重慶平山機電打造智能制造工廠,構建數字化轉型新范本。
在訪談過程中,鞏書凱分享了忽米網在渝安減震的應用案例。針對小康控股旗下渝安減震的痛點及需求,忽米網聯合中國移動,通過5G通信技術、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5G內網、車間數據采集系統、MES系統等,打造5G+設備數據采集、5G+智能物流、5G+高清視覺裝配防錯、5G+行為監測等5G+工業互聯網應用場景,構建渝安減震器5G+工業互聯網數字化工廠,整體提升企業智能制造能力,使企業降本提質增效。通過基于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于設計、生產、設備、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能優化自決策、 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管控模式。實現了 ERP數據共享、業務協同、與底層自動化設備的PLC系統打通,MES對車間人、機、 料、法、環、質等生產要素進行全面管控,實現企業精益制造和智能制造管理。
鞏書凱最后總結道,中國制造業正處在一個歷史轉折點,技術追趕給中國30萬制造業企業打造了轉型升級的實驗床,5G、人工智能、物聯網累積的領先優勢正在逐步突圍,推動了工業互聯網快速發展,使其成為推動全球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智能發展的新動能,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勢必是一場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