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第二十五個全國科技活動周,再過兩天,也將迎來“5·30”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五位科技領域的優秀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矢志建設科技強國”主題進行交流。
五位科技工作者長期扎根科研一線,在各自領域默默耕耘,分別深耕于深海裝備研發、電磁技術研究、生態保護、科學普及和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生動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和科技報國的使命擔當。
葉聰:科技創新持續推進為深海裝備發展提供新思路
“我工作主要是載人深潛裝備研發,是萬米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的總設計師。”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長葉聰介紹說。他介紹,“奮斗者”號是目前世界上載人數量最多、作業能力最強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曾成功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10909米深處,并實現全球首次萬米海底高清視頻直播和互動。
葉聰介紹,近五年來,已經累計開展了300多次下潛,跟印度尼西亞、新西蘭等4個國家對地球上的9條主要深淵海溝開展了科學考察,獲得了萬米海底的環境數據,發現了深海生物新物種,也在深海開展了長期觀測和現場試驗。
“‘十四五’期間,科技創新持續推進,不斷催生新的科學問題和研究課題。在此背景下,我們特別關注裝備在全壽命周期(長達數十年)內的持續適應性發展問題。這一過程不僅驗證了裝備的現有能力,更不斷拓展其應用場景。”葉聰表示,新興科學需求也促進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突破,而這些創新成果又可以通過裝備進行驗證。這種良性循環使裝備始終保持著蓬勃的生命力和持續發展的活力。
葉聰介紹,當前,我國已成功實現潛水器“有人+無人”協同作業模式,將網絡協同技術應用于傳統依賴人工操作的裝備系統。“這一突破讓我們能夠開展更長期的科研工作,甚至將實驗室從水面、甲板延伸至海底。在此過程中,技術持續迭代與科學研究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協同發展機制。”葉聰說。
“隨著深海服務場景和應用頻次的不斷增加,我們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為未來深海裝備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更令人振奮的是,我們的研發團隊日益壯大,已從最初的高校、企業擴展到包括應用單位和產業機構在內的多元化創新聯合體。這種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是近年來最顯著的發展成果。”葉聰補充說。
“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從年齡上,對海洋探索來講,要永遠保持一個年輕的心態、探索的心態、敬畏的心態,才能做好深海科研工作。載人深潛裝備的發展讓我們對深海科技進步有了足夠的信心。面向未來,我們將持續推動載人深潛的智能化、譜系化和體系化,繼續服務深海探測、保護和開發工作。”葉聰說。
蘇東林:“有組織科研”推動觀念轉變護航大國重器
“‘有組織科研’促進了科學技術進步,也帶來了科學認知轉變。現在整個領域從業者的觀念,都在從‘事后整改’向‘正向設計’轉變。”長期致力于電磁兼容與防護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蘇東林蘇東林表示。
“論文是干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團隊,特別是年輕老師和學生們,始終在工程一線摸爬滾打,每一個博士生都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在工程一線鍛煉。”蘇東林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引導老師和年輕學生們,奔赴真現場、了解真需求、尋找真方法、解決真問題。
蘇東林強調,要進行原始創新,很重要的是要不怕失敗。青年是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一定要敢于創新,做從無到零的工作。“什么是從無到零,我的理解,科研中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是難就難在怎么找到小切口,也就是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所以,我不斷帶著同學們做這種從無到零的工作,到工程一線提出問題、發現問題。”蘇東林解釋說。
“此外,在做創新研究時不怕失敗。‘要勇于創新,失敗是成功之母’。要科技創新、培養年輕人,必須要搭建高品質的學術交流平臺。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年輕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把他們的生命感和使命感喚醒,一代代做下去,為國家打造出一支電磁鐵軍。”蘇東林表示。
張元明:守護干旱區生態解碼生物多樣性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張元明扎根邊疆近30年,專注于干旱區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他帶領團隊走遍新疆的荒漠、綠洲和戈壁,研究極端環境下生物的生存密碼,為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國家正在開展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別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展,每次科學考察的內容和目標不盡相同。這次考察的目標是在新形勢下,在新疆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回答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到底還有多大,自然資源如何有效、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環境如何支撐新疆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問題,為新疆未來的發展提供路線圖。”張元明解釋說。
張元明介紹,這次科考,集合了全國1000多支科考隊,目前有6300余人次參加。在科考過程中,針對新疆的水、土、氣、生、社會經濟等要素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和了解,分析未來發展還存在哪些問題,哪些資源是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支撐。在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加劇的背景下,對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現狀及可利用潛力,以及荒漠化等生態環境情況,都進行了拉網式的調查研究。
“這些年,我們在生物多樣性調查中發現了很多新物種,包括微生物、動物和植物新物種,也發現了有些物種獨特的生態功能和生物活性,對醫藥科學、人體健康、工業乃至生活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張元明透露。
“雖然在科考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相信我們每一位科考隊員在開展艱苦的研究工作時,都懷揣著對祖國大地的熱愛。”張元明強調。
“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強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成果的實際應用,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的需求,為建設更加美好的新疆、建設更加美好的中國、以及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張元明說。
陳征:讓科普成為創新發展“一翼”點燃創新火種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征是一名物理教師,也是科學普及的踐行者。他致力于將復雜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直觀的現象,吸引公眾走近科學。
“科普能夠提升公民科學素質,也是營造創新氛圍的重要手段。”陳征表示,用科普的方式,把更多科技資源,比如老師、專家、實驗現場、儀器設備等引到學校去,和學校的科學教育強強聯手。科學家懂科學、老師懂教育方法,用這樣的方式,切實提升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未來的科技事業培養真正能夠挑大梁的孩子,這是科普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除此之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也很重要。因為教育培養人才,人才創造成果,成果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和科技服務,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在這個環節里,科普除了在源頭營造創新氛圍、培養創新人才之外,還可以通過科普的方式,把科學界、產業界聯系起來,讓產業界知道科學家在做什么,讓科學家知道產業界需要什么。”陳征認為。
陳征還表示,科普工作還可以發揮科技事業和社會公眾之間的翻譯和橋梁作用。一方面,科普能夠讓大家更多了解和擁抱科技產品、科技服務,形成良性循環,推動科技事業發展。另一個角度看,通過科普的方式,也能消彌不必要的誤解,比如核能、化工、生命產業等方面,通過科普消除大家的疑慮,使得產業落地、發展有更好的基礎條件。
“簡言之,就是要把科普的功能更加具像化、更加直接地表現出來,讓大家在具體工作中感受到科普的作用,這樣科普才能真正發揮出作為創新發展‘一翼’的作用。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創新發展的兩翼,它們只有同頻共振,才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人才隊伍的不斷壯大、科技成果轉化鏈條的通暢,最終讓大家覺得科普對每個人都是有用的。”陳征總結說。
夏立雪:突破算力瓶頸推動AI普惠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代表,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十四五’期間,科技體制改革對激發年輕人潛力有大的幫助。”上海無問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夏立雪表示,人工智能需要敢想敢闖的年輕人,每一代科技工作者接力長跑,一定能夠讓世界看到中國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
在夏立雪看來,人工智能行業站在了中國幾十年積累的科技發展成果肩膀上,今年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工智能的影響力,這件事情是好幾代科技工作者多年成果的體現。
“我們要有沖刺的能力,面對技術的快速迭代能夠迎難而上、攻堅挑戰。要繼續保持堅持多年的長跑心態,做可持續的科技發展,實現長期主義的價值轉化。”夏立雪表示,中國擁有豐富的AI應用場景,科技工作者應抓住機遇,推動自主技術創新和產業落地,讓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此外,我們一直致力于讓人工智能變得更加普惠,現在對于大眾來說,人工智能好像還比較深奧,就像當年很多人覺得計算機比較深奧一樣,但現在計算機已經成為我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們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工作者也有個目標,就是讓人工智能也變成大家日常生活中的基礎設施。”夏立雪表示,就像生活中會交水費、電費,網費一樣,這是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造者想要為民生帶來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