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今年1至9月,上海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3%,80%以上的項目投資額在億元以上。從領域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設備制造的投資增長分別為41.8%、10.2%、8%,投資規模約占產業投資的半壁江山。
不久前,外高橋造船向意大利交付了首艘9000車位汽車運輸船“GRANDE TIANJIN”號,成為船廠自2003年以來完工交付的第600艘(座)船舶及海工平臺。年均27艘大船,這是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速度。
外高橋造船、江南造船和滬東中華,滬上三大船企現已忙翻,在建船舶超60艘,手中還握著訂單270余艘,且高附加值船舶占比95%以上。這種當下及未來的確定性,是上海制造“滿血奔跑”的一個縮影。
來自上海市經信委經濟運行處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造業產值,在全市工業比重中占了56.4%,其中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持續兩位數增長。9月當月,上海規上工業增加值直接拉動城市GDP1.1個百分點。
上海制造何以“滿血”?答案藏在高端、綠色、智能里。
作為全球唯一集齊航母、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郵輪三顆造船業“皇冠明珠”的城市,上海的產業選擇志在高端。如LNG船,是運載零下163攝氏度液化天然氣的“超級冷凍車”,須攻下低溫儲存與密封等大量硬核技術,制造難度巨大。滬東中華的第五代“長恒”系列17.4萬立方米LNG運輸船,其蒸發率低至0.085%,牢牢鎖定在全球超大型LNG領域的創新引領者地位。滬東中華已拿下全球超級大單——卡塔爾能源公司訂購超大型LNG船累計達24艘。
向“綠”蝶變,是上海制造又一層邏輯。今年,華誼集團啟動了10萬噸級綠色甲醇項目。上海電氣已向法國交付全球首臺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磁體冷態測試杜瓦,標志著中國在核聚變用超大型真空容器極限制造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還有外高橋造船今年6月交付英國的全球首艘風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輪,常規海況下,年均可節省燃油約12%,年減碳量近5000噸。
這些上海產高端裝備,其制造過程無不與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深度綁定。如江南造船利用機器視覺檢測焊接缺陷,通過AI算法精準識別船舶結構零件的焊接缺陷,減少約50%的人工工作量。
上海制造能跑出如此速度,還有一份底氣——政府部門孜孜為工業企業減負的決心與成效已肉眼可見。2024年,上海市工業直接成本降了118億元,在此基礎上,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又在用能、土地、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方面發力,進一步削減了約88億元工業直接成本。受此帶動,今年1至9月,上海市工業利潤增長18.1%,超出全國平均水平14.9個百分點。
市經信委產投處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上海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0.3%,80%以上的項目投資額都在億元以上。從領域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高端設備制造的投資增長分別為41.8%、10.2%、8%,投資規模約占產業投資的半壁江山。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持續向新向高的上海制造業“新底盤”已愈發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