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工信部公示了2025年度領航級智能工廠項目培育名單,首批共有15家企業入選,涵蓋鋼鐵、裝備制造、能源、電子、家電等多個重點行業。
據了解,自2024年起,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啟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行動,構建起“基礎級、先進級、卓越級和領航級”四級培育體系。
其中,領航級智能工廠作為最高層級,主要聚焦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和智能化變革開展建設,根據相關要求,領航級智能工廠要求“須已獲評卓越級智能工廠,智能制造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并按照領航級智能工廠要素條件要求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廣泛深度應用,開展未來制造模式初步探索,加速工廠建設、研發設計、生產作業、運營管理等各環節智能化變革”。
由此可見,領航工廠不再是單一環節或局部領域的智能化,而是貫穿于工廠建設、研發設計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系統性變革。其目標直指全球領先,旨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業態、新模式,為中國乃至全球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中國方案”。
15家領航級智能工廠鍛造行業新標桿
此次入選的15家企業形成了“多點突破、全域覆蓋”的戰略布局,既有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蝶變,也有高端制造的技術攻堅,堪稱中國制造業的“精銳艦隊”,牢牢扎根于中國實體經濟的核心領域,旨在解決行業最本質的痛點。
在重型裝備制造領域,我們看到了從“大規模生產”到“大規模定制”的范式革命。徐州重工的“全球定制起重機”項目通過模塊化設計和云端協同平臺,客戶可在線參與設計,交付周期縮短40%。而中聯重科的“挖掘機共享制造”模式,則是對產業鏈資源配置效率的顛覆性探索。它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讓閑置產能通過平臺接單,讓“沉睡”的制造資源被激活,設備利用率提升60%。
在綠色制造領域,領航工廠成為“雙碳”目標下的關鍵踐行者。寶鋼的“綠色硅鋼預測制造”項目,通過機器學習模型預測爐溫,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萬噸;鎮海煉化的“綠色石化工廠”,則構建了從原油進廠到成品出廠的碳足跡追蹤系統。
在消費電子領域,領航工廠展現了應對市場變化的敏捷與全鏈協同。京東方的“液晶面板智能工廠”通過柔性生產線,實現從手機屏到車載屏的快速切換;格力的“空調全價值鏈協同”則打通了研發、生產、物流、售后數據,讓用戶評價直接驅動產品迭代。
領航工廠的戰略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領航工廠的重要性,遠不止于其本身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它更是一個國家制造業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是驅動產業整體升級的核心引擎。
首先,領航工廠是技術創新的“策源地”。它們為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前沿技術在復雜工業場景中的落地應用提供了真實的“試驗場”。在這里,技術不再停留于實驗室的論文,而是在大規模、高強度的生產環境中接受檢驗、迭代成熟,并最終形成行業解決方案。
其次,領航工廠是產業生態的“賦能中心”。它們的成功經驗、技術標準、管理模式將通過平臺化、模塊化的方式,向產業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溢出和擴散,帶動整個產業鏈供應鏈實現協同升級,形成“頭雁引領、群雁齊飛”的產業生態。
最后,領航工廠是全球競爭的“新名片”。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格局深刻變革的今天,擁有多少領航級的智能工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話語權和領導力。它們是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進程中,最直觀、最硬核的實力證明。
未來,隨著四級培育體系的持續深化,領航工廠的“頭雁效應”將進一步釋放:在技術層面,更多經過工業場景驗證的AI算法、數字孿生模型將走出標桿工廠,成為破解傳統制造業轉型難題的“通用工具”;在產業層面,數字化改造的模式將在更多領域復制,推動產業鏈從“單點智能”邁向“集群智能”;在全球層面,中國領航工廠探索的綠色制造、柔性生產經驗,將為全球制造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多元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