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編者按
從2015年首批電信普遍服務建設任務啟動,到如今“村村通寬帶、鄉鄉通5G”,行政村通5G比例超過90%,這十年,有工程師踩著泥濘扛設備的堅守,有村民看著手機對信號滿格充滿期待,更有數字技術讓鄉村產業“破圈”的驚喜。
值此電信普遍服務實施十周年之際,工信智媒體(通信世界)特策推出“十年普惠 共赴山海——電信普遍服務十周年紀念專題(2015-2025)”專題。立足通信行業專業視角,梳理政策演進與技術突破的行業脈絡,聚焦網絡惠民的民生溫度,打造電信普服十年的“重要瞬間+卓越成就+深刻思考”。
你能想象嗎?十年前,四川涼山“懸崖村”的村民要爬800米絕壁才能與外界通話;如今,他們在家就能用5G直播賣山貨,孩子通過互動課堂跟著城市老師學英語。十年前,內蒙古阿爾山邊防區的牧民靠對講機傳遞信息;如今,千兆光網讓他們實時查看牧場數據,遠程問診不再受極寒天氣阻隔。
這十年,從“懸崖村”到“邊疆哨”,從“深山苗寨”到“海島漁村”,一場以“信號”為針、“數字”為線的普惠工程,正悄然改變著億萬中國人的生活——這就是我國電信普遍服務十年(2015-2025)寫下的溫暖答卷。
一組組數據、一個個案例,不僅記錄著我國通信基礎設施的跨越式發展,更詮釋著“人民郵電為人民”的初心:從“村村通寬帶”到“寬帶邊疆”,從4G補盲到5G覆蓋,電信普遍服務早已超越“通網”的基礎需求,成為彌合數字鴻溝、賦能鄉村振興、支撐共同富裕的“數字中國普惠基石”。
從“制度破題”到“戰略升級”
織密普惠保障網
電信普遍服務的十年突破,始于一場關鍵的制度創新。2015年,國務院出臺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首次以“中央資金引導、地方協調支持、企業主體推進”的模式,破解了農村及偏遠地區“建設成本高、收益低、企業不愿干”的市場難題。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電信普遍服務發展狀況藍皮書》顯示,2015-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補助資金310億元,極大調動了基礎電信企業的積極性,面向農村和偏遠地區低收入群體,我國基礎電信企業加大優惠力度,推出專屬資費優惠減輕用戶寬帶網絡使用負擔,為普惠服務注入了“真金白銀”的動力。
中國電信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300億元,截至2025年上半年共建設完成4G基站2.7萬個、5G基站4000余個、北斗授時改造1.5萬套。中國移動累計投資超165億元。其中,一至三批投資約73億元實現了近4萬個行政村通寬帶;四至九批投資92億元,在偏遠農村建設3.46萬個4G基站、908個5G基站,在邊疆海島建設0.48萬個4G基站、26個5G基站。中國聯通累計投資超100億元,解決了農村及偏遠地區約2000萬人口的網絡連接需求。中國廣電從2016年開始參與電信普遍服務工作,依托自身網絡資源優勢,重點推進農村地區光纖網絡延伸,服務范圍覆蓋內蒙古、湖北、吉林、陜西、甘肅五個省區。2024年參與第十批電信普遍服務5G基站建設,服務范圍覆蓋內蒙古和新疆的邊疆地區。

中國鐵塔全力支撐電信普遍服務網絡建設,按照“能共享不新建,能共建不獨建”的原則,有效減少重復建設,建網速度顯著提升,網絡部署成本大幅下降。截至2025年6月,中國鐵塔在電信普遍服務領域投入超過85億元,協同電信企業累計新建電信普遍服務站址超6.5萬個,實現了“凡有人煙處,皆有通信塔”的目標。
更難得的是,政策始終跟著需求“動態進化”:2015年聚焦“行政村通光纖”,解決“有沒有”的問題;2018年轉向“4G基站補盲”,讓信號覆蓋到田間地頭;2022年將5G納入支持范圍,推動農村與城市同步邁入“高速時代”;2023年《關于加快“寬帶邊疆”建設的通知》落地,明確2025年邊疆行政村通寬帶比例100%,9個沿邊省份140個邊境縣率先實現“信號連哨所、網絡通村寨”。

這種“缺什么補什么、需什么建什么”的政策邏輯,讓電信普遍服務從“基礎工程”升級為“國家戰略”,正如《電信普遍服務發展狀況藍皮書》所評價:“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電信普遍服務之路,成為全球彌合數字鴻溝的典范。”
從“懸崖架線”到“智能組網”
突破山海阻隔
“在懸崖上布光纜,在冰川上架基站,在海島建光伏供電塔”,這是電信普遍服務建設者的日常,也是技術創新的“試煉場”。

《電信普遍服務發展狀況藍皮書》里的案例,每一個都透著“攻堅克難”的韌勁:四川省攀枝花市啊喇彝族鄉官房村迤壩峨組是只有9戶村民的傈僳族聚居區,位于大山深處、信息閉塞,中國移動克服建設困難,歷時三個月,于2025年1月為當地成功開通寬帶網絡;為了給“懸崖村”通網,中國電信工作人員肩扛設備攀爬絕壁,連續奮戰數月打通“信息天路”;面對阿爾山-45℃的極寒,中國聯通用“光-微波-衛星”混合組網技術,讓信號穿越林海雪原;在海南三沙,中國鐵塔創新“共享鐵塔+光伏供電”模式,實現“凡有人煙處,皆有通信塔”。

技術選擇的“前瞻性”更讓我國實現“彎道超車”。當國際上多數國家還在升級銅纜時,我國果斷推行“光進銅退”,直接用光纖構建農村寬帶網絡——這一決策不僅避免了重復投資,更讓農村地區與城市同步邁入“千兆時代”。
《電信普遍服務發展狀況藍皮書》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電信普遍服務行政村光纖平均速率超120Mbps,5G平均速率穩定在200Mbps以上,農村百兆及以上寬帶用戶占比達96.5%,遠超同期全球農村平均水平。從4G基站北斗授時改造到5G賦能智慧農業,技術始終是“讓信號穿透山海”的核心力量。
從“通信號”到“優生活”
數字紅利暖萬家
電信普遍服務的終極意義,從來不是“建了多少基站”,而是“改變了多少生活”。十年間,“網絡”從抽象的技術名詞,變成了農村教育的“新課堂”、基層醫療的“新通道”、鄉村振興的“新引擎”,這一點在《電信普遍服務發展狀況藍皮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教育領域,云南怒江實現“萬兆骨干、千兆進校、百兆到班”,西藏貢嘎縣的“智能白板”讓牧區孩子有了沉浸式課堂,全國農村在線教育用戶達7517萬人,“城鄉教育無差別”不再是夢想;在醫療領域,甘肅建成市縣鄉村四級醫療信息系統,河南汝陽縣的“遠程診療”讓村民“足不出村看專家”,遠程醫療已覆蓋所有市縣,有效緩解了“看病難”;在產業領域,云南普洱智慧茶園靠5G年省1200萬元人工成本,湖南沙洲村以“紅色文旅+直播電商”帶動村民人均收入超1.2萬元——《電信普遍服務發展狀況藍皮書》顯示,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從2015年的3530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5萬億元,“手機變新農具、直播變新農活”的變革,正讓越來越多農村家庭靠數字經濟增收。

正如《電信普遍服務發展狀況藍皮書》所期許,新十年的電信普遍服務,將不再只追求“通網”,更要聚焦“用好網”——讓5G、千兆光網、AI等技術深度融入農業生產、鄉村治理、民生服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興邊富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強支撐。未來,當數字陽光照亮更多深山、海島、邊疆,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在“數字山海”中共享發展成果,這便是電信普遍服務最美的未來圖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