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相關領導在2025新能源電池產業發展大會上提出四點建議,其中就一條是強化技術創新引領,系統布局全固態電池的研發工作,加速新技術的落地轉化、產業化進程。
作為當前新能源動力電池領域各家都在發力的點,固態電池可以說是新能源汽車下一個競爭的重點。此時此刻,各家重點動力電池企業以及車企在固態電池研發上到了哪一步了呢?
固態電池的優點
車企和電池廠商如此投入,是因為固態電池被視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它能顯著解決當前電動車的兩大痛點:一是能量密度高: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可突破500Wh/kg,遠超當前液態鋰電池的上限(約350Wh/kg)。這意味著在同等體積或重量下,車輛能獲得更長的續航里程,例如續航突破1000公里;第二個優點也是最大的亮點,那就是安全性更好:固態電解質不可燃、耐高溫,還能夠有效抑制鋰枝晶的生長,從而大幅降低電池短路和起火的風險。有樂觀的行業人士表示,“固態電池的到來,電車起火將成為歷史”。
雖然優點明顯,且前景廣闊,但固態電池的大規模商業化仍面臨重重障礙。首先是技術與材料瓶頸,固體的電解液與電極之間難以保持穩定、低電阻的接觸,循環過程中容易產生縫隙,導致電池性能衰減;同時固態電池還有制造成本遠高于液態電池,以及當前制造工藝與產業鏈不成熟的的難點。這也是為何現如今大家都能聽說固態電池在發力,但各家都還沒有正式全面裝備的原因。
動力電池企業進度最快
相比新能源車企或是傳統車企,動力電池企業在固態電池技術研發落地上更有“動力”。目前,寧德時代的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研發團隊擴至1200人,20Ah 樣品能量密度達 450Wh/kg,-30℃放電效率 85%,不過循環壽命還有待提高,量產計劃推遲至 2030 年。目前寧德時代的半固態電池已量產360Wh/kg,預計將于2027年將推出400Wh/kg半固態電池,成本降至液態電池 1.2 倍。
比亞迪發力的硫化物-鹵化物復合路線全固態電池,目前已有60Ah中試產品下線,能量密度400Wh/kg,循環壽命突破1200次,-30℃容量保持率85%。計劃將于2027年在高端車型示范應用,并在2030年實現“固液同價”規模化生產。而半固態電池320Wh/kg版本已完成車企測試,成本預計會比寧德時代低。
欣旺達采用的聚合物路線,在10月23日發布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態電池“欣・碧霄”,能量密度為400Wh/kg,在<1MPa 超低壓力下循環壽命達1200周,并計劃年底建成 0.2GWh 中試線。欣旺達還同步在開發520Wh/kg鋰金屬超級電池實驗室樣品,目標是2027年突破700Wh/kg,適配新能源車、eVTOL等場景。
國軒高科的“金石電池”中試線良品率已達到90%,能量密度400Wh/kg,2GWh量產線設計完成,計劃于2026年小批量裝車。
除了電池企業,相關研究所及研發機構也在發力。就在本月,據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官網科研動態信息,由該所研究員黃學杰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陰離子調控技術,解決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中電解質和鋰電極之間難以緊密接觸的難題。有望解決固固界面的接觸難題,徹底打通固態電池的續航瓶頸。
海外車企也在發力
雖然中國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鏈在國際上已經遙遙領先,但眾多海外車企也在發力。豐田10月宣布與住友金屬礦山合作開發的“高耐久性正極材料”突破量產瓶頸,全固態電池計劃2027-2028年量產,能量密度450-500Wh/kg,初期搭載雷克薩斯高端車型,2030 年大規模普及。
本田與GS Yuasa合作的全固態電池原型車計劃2027年亮相,目標能量密度500Wh/kg,2030年后量產,聚焦高安全性和長壽命設計。
“兩田”的發力也是不少人說的日系車企已布局固態電池,不過日系車企在新能源上常常“跳票”,所以不妨到了2027年底再看看其進度如何?
除了日系車企,歐美車企同樣也在參與,甚至進度更快,都已有測試車上路。寶馬與 Solid Power合作的硫化物全固態電池i7測試車已在慕尼黑路測,續航超800公里,計劃于2026年車隊驗證,2028年量產。
奔馳與Factorial合作的Solstice電池(450Wh/kg)測試車單次充電續航超過了1200公里,電池組減重40%,計劃在2030年前投產,采用的是干法電極工藝降低制造成本。不過,奔馳此前就有過純電車型續航超1000公里的測試成績。
Stellantis也與Factorial驗證了77Ah電池(375Wh/kg),可在-30℃至45℃穩定運行,2026年示范車隊應用,2028年量產。
從多方收集的信息來看,2025年顯然是是固態電池“技術驗證”與“量產籌備”的分水嶺。過渡期的半固態電池已進入規模化交付階段,全固態電池小批量裝車在即。
在未來的五年后,隨著工藝成熟和成本下降,固態電池預計將逐步從高端走向主流市場,改變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與安全標準。
